嗨,早安!
最近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去年底比特幣價格暴漲,稍早紅極一時的 ICO 就比較沒人討論。最近比特幣的價格相對穩定,於是社群的目光又重回 ICO 議題上。大概是因為新發行的數位貨幣價格漲幅比較大。
雖然討論的風向似乎是跟著錢走,但是就我看來區塊鏈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所以各種領域都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根據 CoinMarketCap 統計,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將近 1,500 種數位貨幣。而CBInsight 的報告也總結出 2017 年有將近 800 個專案透過 ICO [註]的方式募資。不知道你是否也曾經好奇,我們未來的支付型態會有什麼不同。會不會搭車必須支付交通幣,想喝咖啡就得擁有咖啡幣,而買電影票得用電影幣?
今天的文章中,我會告訴你為什麼每種數位貨幣,都強調自己的一種獨特用途。卻不像新台幣那樣,可以在一個國家內到處使用。另外,這些企業發行數位貨幣的誘因是什麼,他們為什麼不願意使用其他既有的數位貨幣呢?
首先,我先從 ICO 發行的是貨幣(coin)還是代幣(token)開始說起。
貨幣和代幣
我們可以很簡單的把區塊鏈、以太坊和分散式應用(DApp)之間的關係,對應到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 和手機應用程式。因為手機作業系統也有 Android、iOS 等好多家,而區塊鏈也有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Ripple 等好多家。
手機作業系統與區塊鏈系統的對應關係
企業基於以太坊開發分散式應用,就像 LINE 在 Android 系統開發手機 app 一樣。如果你已經看懂以太坊和分散式應用之間的從屬關係,那要來解釋貨幣(coin)和代幣(token)在層次上的差別,就容易得多了。
舉例而言,LINE 自己發行的 LINE Points 就是「代幣」,因爲 LINE Points 只在 LINE 有用,其他 Android 手機 app 都不能使用。而 Android 如果發行自己的 Android 幣就是「貨幣」,例如使用者 Android 手機下載每個 app 的時候,都得支付 Android 幣。
同樣道理,以太坊上的 DApp 也可以像 LINE 一樣發行自己的「代幣」,而以太幣就是類似 Android 幣的「貨幣」。不是每一個 DApp 都需要發行代幣,就像手機 App 不一定會發行代幣,例如臉書目前就不需要代幣。
但不同的是,使用者在操作 DApp 的時候,都會需要用到以太坊的運算資源,所以就必須支付以太幣這種「貨幣」,驅動以太坊執行智慧合約。然而手機 App 的執行,是仰賴 App 開發者的伺服器和手機本身的硬體。不過使用者當初購買手機的售價,就已經包含付給 Android 的授權費用。所以在 Android 系統上使用臉書,也就不需要支付 Android 幣的機制。
簡單來說,在區塊鏈上使用的是貨幣,而在 DApps 上使用的是代幣。ICO 可能發行貨幣,也可能發行代幣。
我們上週討論的 KODAKOne 平台沒有說他是自己建立區塊鏈,還是只是建立在其他區塊鏈上的分散式應用。所以在白皮書出爐之前,沒辦法判斷柯達幣(KODAKCoin)是貨幣還是代幣。接下來的內容,我會用數位貨幣(cryptocurrency)來統稱 ICO 所發行的貨幣與代幣。
在理解 ICO 可能發行貨幣也可能發行代幣之後,就可以回頭來看為什麼 ICO 都特別強調數位貨幣的單一用途。
為什麼數位貨幣只強調單一用途?
這是一個困難的題目,但答案卻非常簡單。
並不是數位貨幣都只能做單一用途。而是在數位貨幣剛發行的時候,發行者必須說服購買者為什麼應該擁有這個數位貨幣。因此,發行者會從自己可以掌握的用途開始宣傳數位貨幣的優勢。
把上面這一段簡化爲問句就是:擁有這個新的數位貨幣之後,能做到哪些以前做不到的事嗎?
舉例來說,比特幣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種不需要透過銀行的線上轉帳服務。雖然比特幣社群一直都只有一群開發者,而沒有人負責宣傳,但是金融危機為比特幣創造了崛起的機會。
越來越多人認同這個世界需要比特幣這樣繞過銀行的轉帳服務。但是,只有持有比特幣的人才能使用這種特殊的轉帳服務,所以比特幣的需求越來越大。比特幣也就會逐步成為日常生活中,可以拿來消費的數位貨幣。例如你可以拿比特幣直接買家電、買蛋糕,或參與 ICO 投資再換成其他數位貨幣。
數位貨幣先天沒有地域性的限制,在全球各地都通用,不過卻受到應用場景的限制,例如珍奶幣不能拿來換電影票。這個情況和新台幣、美金完全相反,法幣通常是受到地域限制,但是台灣的每家商店、攤販都收新台幣。
這是因為法幣有法律的規範或保障。但是柯達公司發行柯達幣的時候,對於使用者並沒有約束性。因此柯達公司必須提出明確的應用場景或誘因,來說服購買者為什麼應該持有柯達幣,而不是持有以太幣或新台幣。
這就是為什麼每種數位貨幣在 ICO 之前,必須要有一份完整白皮書。如果數位貨幣未來能兌換的服務,現在已經可以用其他的貨幣買到,那這種數位貨幣的功能性就比較弱。而投資者如果看不懂白皮書,就無法判斷數位貨幣所代表的市場需求大小,進而無法判斷數位貨幣漲跌。
不過數位貨幣的漲跌跟功能性也不完全有關,還有其他因素例如行銷炒作,但那就不是區塊勢的討論範疇了。這一段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如何衡量 ICO,接下來我換個角度切入,討論發起 ICO 對發行者有什麼好處。
發行數位貨幣的誘因
ICO 的主要目的是募資。我在區塊鏈懶人包裡面寫過,ICO 是由有想法但是缺錢的人發起募資專案。發行者用自己創造的數位貨幣,向市場換取法幣或強勢的數位貨幣,例如比特幣、以太幣。
但是用 ICO 發行數位貨幣來募資,和用 IPO 發行股票非常不同。
股票賣的是公司的所有權。假如我擁有蘋果公司 1% 的股票,我就可以分得蘋果利潤的 1%。因此,蘋果股票漲價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當下或未來的賺錢能力提升了。
數位貨幣賣的使用權。假如我擁有全世界 1% 的比特幣,等同於「無需銀行轉帳服務」的 1% 使用權在我手上。沒有比特幣的人,就沒有辦法使用比特幣區塊鏈提供的服務。因此,數位貨幣漲價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上有越多人想要爭搶使用權,但是資源有限。因此雖然最終發行者都拿到錢,而 ICO 投資者分別拿到股票和數位貨幣,而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
另外,ICO 相對於其他募資方式對企業的好處是沒有監管機構,因此可以直接略過嚴謹的審核流程,直接拿到錢。或是你可能也聽過用「VC 才剛穿好大衣,ICO 募資就已經結束了」,來比喻 ICO 募資的效率遠勝其他方式的說法。
提升募資效率對企業固然是很大的誘因,但是目前 ICO 缺乏保障投資者權益、追蹤專案是否落實的機制。因此,有心人士也就看準投資者多數不懂技術,在發起的 ICO 募到錢之後,就快速變現離場。
除此之外,目前多數的 ICO 都有個致命的缺點。
ICO 待解決的難題
我認為 ICO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發行的貨幣價格不穩定,而漲跌幅過大的貨幣不適合拿來交易。
貨幣的基本特性必須是穩定的,如果大家都知道明天比特幣會大漲一倍,今天就不會有人拿比特幣出來花。反之如果知道明天比特幣會大跌,今天可能滿地都是別人不要的比特幣。簡單來說,貨幣的價值必須穩定,大家才會願意拿來交易。
造成數位貨幣價格不穩定的原因,是多數的 ICO 發行機制都是採取供給量固定的模式。這就像以前央行會根據國家黃金的儲備量,決定發行多少貨幣是一樣。黃金有限的前提下,央行能發行的貨幣就有限。
但是以黃金儲備來決定貨幣發行量的最大問題,在於央行幾乎沒有能力穩定貨幣的價格。央行現在扮演的其中一個角色很像是車子的避震器,他必須根據市場情況動態調整貨幣發行量,才能穩定新台幣的價格。而如果 ICO 都採取類似黃金或比特幣這樣固定發行量的發行機制,就必然會造成數位貨幣價格不穩定的結果,但價格不穩定的貨幣是很少人願意用的。
簡單來說,ICO 待解決的難題是同時要讓數位貨幣的價格穩定,否則就不適合當成貨幣。但同時又不能像現在這樣人為介入干預,否則就失去區塊鏈的本意。聽起來我們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央行」,但是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矛盾。
希望你讀到這別覺得太氣餒,這個問題已經有人試著提出解法。例如 Dai 是透過去中心化自治機構(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來調控 Dai 的價格,號稱是一套比美金價格更穩定的數位貨幣。或是這篇論文也提出調整挖礦獎勵的方式,來穩定貨幣價格。
我需要一點時間消化這些資訊。讀完之後,我會用人話告訴你他們都是用哪些方法,來同時兼顧數位貨幣價格穩定以及非人為干預。
註:如果你對 ICO 非常陌生,我在區塊鏈懶人包有簡短介紹 ICO 以及其相關文章。
本文感謝陳昶吾、梁智程協助審稿
文章摘自【區塊勢】https://blocktrend.today/
留言列表